10月,習近平總書記和李克強總理就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全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會議、國新辦新聞發布會相繼在浙江和北京召開,對農村環境治理及傳統村落保護等工作進行了總結和梳理,劃定農村人居環境的發展之路。
發揮規劃引領作用
在全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會議上發言的9個省(自治區)的代表無一例外地提出了“規劃引領”,規劃在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工作中的作用可見一斑。
2008年修訂的《城鄉規劃法》中首次明確了村莊規劃的法律地位和要求。隨即,住房城鄉建設部開展了全國村莊規劃試點工作,探索符合農村實際的村莊規劃思路和方法,制訂了加強鄉村建設規劃許可管理的意見,著手探索強化規劃實施管理的手段。
住房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提出,下一步,住房城鄉建設部將以村莊整治為主要內容,指導和支持各地村莊規劃編制;擴大村莊規劃試點規模,編制田園型、城郊型、傳統保護型等不同類型村莊規劃編制指南和優秀案例;制訂村莊整治規劃編制辦法;推進鄉村建設規劃許可實施;加快開展縣域鎮村體系規劃。
大拆大建是主要問題
某省住房城鄉建設廳負責人向記者坦言,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各地各級各部門對于規劃愈加重視,規劃在城鄉建設的各項工作中發揮的作用也愈發顯著,但隨著全國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其他一些問題卻凸顯出來。
仇保興指出,片面理解城鎮化,盲目撤并村莊建集中居住區,忽視農業生產特性、庭院經濟和特色景觀旅游資源保護,大拆大建是當前農村人居環境治理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
有一些村莊治理項目時序安排不當,先建了農民不需要的,卻缺了農民急需的,大包大攬。還有一些村莊照搬城市辦法編制規劃和搞整治,脫離農村實際,或是忽視傳統文化和當地特色,貪大求洋,急功近利。
尊重農民的意見
仇保興強調,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必須尊重農村實際、尊重農村特色、尊重農民需要、尊重農耕文明、尊重農民主體地位”。
農村的人居環境好不好?怎么治理應當尊重農民自己的意見。在談到農民主體地位時,仇保興強調,要完善農村規劃建設自治管理機制,培育和壯大適應農村的規劃編制隊伍。要抓緊修訂村鎮規劃建設管理條例,加強鄉鎮政府相關管理職能,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明確相關權利和義務。大力加強基層規劃建設管理能力建設,建立健全鄉鎮建設管理員制度,建立村莊規劃協管員制度;加強基層規劃建設管理人員培訓。建立農村人居環境動態評價信息系統;依托危房改造農戶檔案信息系統,建設農戶住房信息系統。
要堅持就地開展村莊整治,不提倡村莊合并、撤村并鎮等方式折騰農民,利用市場機制引導貧困人口有序自然轉移。推行以逆城市化景觀的方式整治村莊,不搞現代化城市中常見的景觀,村莊發展“陰柔之美”,突出獨特的村居風貌、傳統的風土人情和地方特色,助推綠色的農村現代化。制訂全國村莊整治工作綱要;計劃到2020年,新增實施30萬個村莊整治。
作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的重要內容,住房城鄉建設部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穩步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工作。2008年至2013年中央累計安排962億元補助資金、支持了1300萬貧困農戶改造危房。通過建立危房改造農戶檔案管理系統,實現了戶戶可查、長久保存和信息公開。
下一步,將加快推進農村危房改造等農民需要的重點治理項目的實施。農房建設質量安全管理制度將按計劃實施,同時還將加強農村建筑工匠和施工管理,落實農房抗震安全基本要求。住房城鄉建設部將制訂農村垃圾污水分散處理技術標準,引導城鎮市政設施和服務向農村延伸,推進城鄉區域聯動供水,推動縣域垃圾污水統籌治理;啟動村內道路硬化工程;普遍建立村莊保潔制度,并以此推進農村垃圾就地分類減量和資源回收利用。
推進傳統村落保護發展
住房城鄉建設部村鎮司司長趙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彰顯農耕文明、發展特色旅游的重要保障。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保留村莊祠堂、戲臺等老建筑作為禮堂,將牛欄改建為咖啡廳等做法既保留了村莊原貌,又開發和發展了其傳統文化中的旅游價值,值得推廣。
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和財政部三部門擬用3年至5年時間,基本摸清傳統村落的“家底”,制定保護發展扶持政策,使全國的傳統村落基本實現文化遺產得到較好保護和傳承、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此外,住房城鄉建設部還將會同財政部研究支持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政策,拓展國家級和省級傳統村落名錄,建立中國傳統村落檔案,推進保護發展規劃編制,實施掛牌保護和監管制度。同時,將繼續開展美麗宜居村莊和特色景觀旅游名村示范;開展優秀農房范例評選,推進農房特色風貌建設;引導農房建設傳統工藝現代化。
各地經驗:
2005年,全國村莊整治工作會議召開,村莊整治工作大幕就此拉開。會議制定了指導意見,發布了村莊整治技術國家標準,編制了太行山區、大別山區等村莊整治技術指南及圖解。同時開展了美麗宜居村莊示范,總結推廣了浙江、江蘇等7省份村莊整治經驗。截至2012年年底,全國累計有21.4萬個村莊實施了整治。
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 全面建設美麗鄉村
新世紀初,浙江省委、省政府按照黨的十六大提出的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作出了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的決策。10年來,浙江按照“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的要求,統一規劃,分步實施,逐步深入,從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起步,不斷拓展建設內容,形成了整體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格局。
浙江省把編制村莊布局和建設規劃放在首要位置,著力形成與城鄉體系、土地利用、基礎設施建設等規劃相互銜接的規劃體系。按照要求確定了200個省級中心鎮、4000個中心村、1.6萬保留村和971個歷史文化村落的村莊布局。浙江把村莊布局和建設規劃作為修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縣市域總體規劃、相關專項規劃的重要依據,努力使村莊布局和建設規劃與相關各方面的規劃相協調。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把弘揚鄉土文化作為彰顯村莊特色的核心,開展特色文化村培育、歷史文化村保護和文化禮堂建設,增強農村發展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圍繞修復優雅傳統建筑、弘揚悠久歷史文化、打造優美人居環境的主題,開展歷史文化村落保護修復利用,今年已啟動了260個村落的修復利用工作。同時,浙江依托村內祠堂、會堂、閑置校舍等場所,建設集學教、禮儀、娛樂于一體的文化禮堂,打造農民精神文化家園。
安徽:保護傳統村落 弘揚歷史文化
安徽省非常注重自然資源利用和歷史文化傳承,切實加強傳統村落保護。結合歷史文化遺存保護和村莊公共設施建設,為鄉村傳統節慶活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載體,強化徽州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目前,全省共有65個村落被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命名為“中國傳統村落”。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強徽派建筑特色保護與傳承工作的意見》,并在今年財政預算上安排了專項經費2000萬元,加強徽派民居的保護。同時,按照一村一檔和一村一規劃的要求,全力推進傳統村落檔案建立和保護規劃編制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環境效益。
廣西:因地制宜 配套齊全
廣西壯族自治區實施了以村莊規劃、農村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民族建筑特色塑造、農村產業發展等為主要內容的城鄉風貌整治工程,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治理。通過實施村屯污水垃圾處理設施、村屯綠化、沼氣池、籃球場、文化站、衛生室等項目建設,促進了公共財政均等化。
廣西采取“菜單式管理、標準件建設”的辦法推進風貌整治,即組織編制設施建設和農村產業發展項目“菜單”,從中確定村道硬化、垃圾設施等10項為必建的“標準件”,其余則由各部門依據職能從“菜單”中選擇,優先安排產業設施。
在村莊整治中,廣西根據各地不同的基礎條件,分類指導,采取切合實際的辦法推進。針對規模較大、沼氣池入戶率較低的村莊,采取小型分散式污水處理方式,對于村莊垃圾處理,按照垃圾處理盡量不出村和減量化的要求,因地制宜地采用填埋、堆肥、焚燒、沼氣池處理等就地分散處理的方式,就地變廢為寶和處理。
江蘇:尊重農民意愿 不搞大拆大建
江蘇省計劃在“十二五”期間,對全省近20萬個自然村全面實施環境整治,普遍改善農村環境面貌,不留一處空白。蘇南5市2013年年底前完成整治任務,全省整治任務要在2015年全面完成。
2006年,江蘇省在全國率先完成了首輪鎮村布局規劃編制,此次村莊環境整治以鎮村布局規劃為基礎,優先改善規劃布點村莊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江蘇省組織深入了解農民對于人居環境現狀的認知和愿望,明確從群眾最關心、農民最需要的內容入手,堅決不搞大拆大建。在此基礎上,制訂了《全省村莊環境整治行動計劃》,明確了整治內容,對規劃布點村莊,突出“六整治、六提升”,即: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亂堆亂放、工業污染源、農業廢棄物、河道溝塘,提升公共設施配套水平、綠化美化水平、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道路通達水平、建筑風貌特色化水平和村莊環境管理水平。
湖南:市場驅動 建立農村環境整治運轉體系
湖南省對1046個村莊開展農村環境連片綜合整治,走出了一條“政府主導、市場驅動、村民自治、城鄉同治”的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新路子。
該省積極運用市場機制破解資金瓶頸、拓展資金渠道。全省很多鄉鎮成立了環保合作社,積極探索農村生活垃圾處置市場運作、循環利用的路子。株洲市攸縣縣委、縣政府出臺了《關于深入推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工作的實施意見》,通過市場化運營,成立資源回收公司、建立回收站點網絡和再生資源產業園,以“六定(定地點、定時間、定種類、定價格、定規則、定職責)法”有效回收利用生產、生活垃圾,變廢為寶,化害為安。通過市場驅動,有效解決了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資金瓶頸和長期運行經費問題,同時又提高了農村垃圾廢物的循環利用水平。
四川:加強隊伍建設 充實基礎力量
四川省委、省政府不斷深化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建立組織指揮體系和治理責任體系,完善治理工作機制,充實基層治理力量。
2010年,省編辦、住房城鄉建設廳下發了《關于加強鄉鎮規劃建設管理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采取公開招聘、交流任職等方式,加強村鎮規劃建設隊伍建設。目前,全省2664個鎮鄉設有村鎮建設機構,配備管理專職人員6841人。2012年,下發通知要求在每個建制村原有4個核定職數的基礎上增加1人,具體負責新村設施建設、維護管理、村容村貌、環境衛生等工作。至2012年底,全省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達標率達97%,86%以上的行政村建立了垃圾收集點,90%以上村莊配備了保潔員。
寧夏:建設塞上新居 改造農村危房
寧夏回族自治區把農村環境整治作為改善民生的有力抓手,加大資金投入,構建長效機制,始終把大力改善農民人居環境作為農村環境整治的重點,大力實施“塞上農民新居”建設和農村危房改造“兩大工程”。
該區以拆除危房、修整道路、生態綠化、完善設施為重點優化農村“硬環境”,以環境衛生、垃圾清運、設施管理為重點優化農村“軟環境”,綜合整治舊村1720個,受益農戶達20余萬戶。根據農村貧困危房戶貧困類型,寧夏堅持危房改造和廉租住房建設并舉,改造農村危房26.8萬戶,其中建設農村廉租住房1.2萬戶。通過農村環境整治工程,寧夏農村的房子更安全了,道路更暢通了,衛生更整潔了,生態更優美了。